|
【住宅】私密性回归—包裹式住宅 |
【zhuzhai】2010-8-7发表: 私密性回归—包裹式住宅 私密性回归—包裹式住宅原始人类的居所,大部分都仅仅有单独一间,遮蔽简单。但是随着发展,这样一种内部开敞的居住模式逐渐消陨了。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亚当、夏娃偷吃了禁果吧——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仅 私密性回归—包裹式住宅私密性回归—包裹式住宅 原始人类的居所,大部分都仅仅有单独一间,遮蔽简单。但是随着发展,这样一种内部开敞的居住模式逐渐消陨了。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亚当、夏娃偷吃了禁果吧——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仅仅停留在生理特征的比较确认。随着人逐渐脱离动物的蒙昧,同时丰富起来的还有人的心灵与头脑。具有保护私密性的外墙的出现,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遮羞布,它的存在还能防止人的灵魂被偷窥与打搅。人们喜欢将自己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,和这讨厌的城市——残酷的生存环境、杂乱无章的街景、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、光怪陆离的花样——隔绝开,作出抗拒的姿态。然而另一方面,媒体对生活的无孔不入,久而久之,已使人们从最初的惶恐转为安之若泰。人们习惯了大明星小人物在电视上谈论自己的家长里短,习惯了在超市、银行、电梯等场所被人直接 、间接地监视。曝光不再可怕至少不再新鲜。对电子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而言,它犹为自然,甚至让人不无向往,因为可以乘机出风头。 但是,事实上,关于家庭,“最重要的一点是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脱离。正是由于这一脱离,人们才从公共领域退回到家庭中,进而产生将家庭结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,并在家庭成员间建立 起感情的纽带。”换言之,只有具备了“从公共领域撤退”的前提或“为的是从公共领域撤退”的潜台词,人们才会注意到或发明出让家庭获得个体意义的“感情的纽带”。也正是因此,才有了现代社会住宅私密性的回归。这一点在日本传统独立住宅中体现得尤为显著。 日本住宅往往基地狭窄,与街道和邻居距离非常近。因此,住宅的私密性往往难以保证。但是,日本地域文化特点又决定了居民热爱与自然接近。保证住宅私密性的同时,又能带来美好的室内外空间,成为建筑师的挑战。 包裹式住宅,位于日本广岛市,建筑共有两层。建筑师的核心概念是,在不影响周围建筑采光的前提下,争取得到最多的阳光。因此,建筑的形体由最初的完整的长方体,第一次被切削成斜向的长方体。而后,为了争取室内更多的自然采光,建筑师又做了第二次切削——顺着阳光的方向切掉第二块体量,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围墙包裹的内院,既保证了私密性,又带来了更好的阳光和室外活动空间,还保留了基地内的一棵老树。 一层入口,是一个入户的小型花园,侧边便是建筑师保留下来的原有的老树。庭院提供了停车的空间。通过玄关之后,便是入口大厅,尽头是一架优美的旋转楼梯。白天时候,光线从顶部的天窗倾泻下来,扶梯盘旋而上,木色的地板使得空间充满温情。主卧室、浴室、储藏间等主要使用空间都被安置在一层。 由旋转楼梯踱向二楼,这里有餐厅、起居室、儿童房、储藏间、浴室,还有一个特别设计的loft式工作间。起居室拥有一个户外的大阳台。墙壁特别设计成为纯粹的白色,清晨的阳光照射过来,经过白色墙壁反射进起居室,起居室内也充满了柔和的阳光。loft工作室内的房顶设计了纤细的横梁,纯白色减弱了衡量的压迫感和重量感。 由于建筑表皮是深色板材铺就,为了强调建筑的包裹感,在形体切削处的表皮被设计成较为锋利的切片状,更像纸片的特征。适宜位置的窗口既保证了私密感,又为室内带来了适宜的光线。 不论社会发展,人们终究还是需要自己的空间,需要单独思考冥想的地方,需要可以躲避外界纷扰的家。私密性一直是住宅设计中不可缺少之要义。在保证私密性前提下带来更多更丰富的空间,也正是建筑师需要着意设计之处啊。 |